无巧不书    影集   教学   留言   国学   宋词夜话  
首页 - 读书 - 著作 - 辞典 - 诗选 - 对话 - 演讲 - 评论 - 日誌 - 悖论 - 书画 - 情感天地 - 雪泥鸿爪 - 闲情雅趣 - 管理茶座 - 经济学吧
站点日历
73 2025 - 9 48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站点统计

文章搜索

 标题   内容

俄罗斯纪行之26.《三套车》 俄罗斯纪行之28.《鱼子酱》
未知 俄罗斯纪行之27.《大列巴》   [ 日期:2025-09-18 16:28 ]

       27.《大列巴》

老面醒着十三世纪的雪
剑穗扫过面团
揉进太阳的麸皮
掌心升起黄金盘
盐粒缀成银河
大地给天空的回信
发酵着圆融的祝福
斯大林格勒的烟囱咳血时
硬壳撞碎过弹片
四十万喉结咽下砖形乡愁
老面包师与时间角力
老面记取掌纹的潮汐
烤炉吐出千万个太阳
某个弹痕里
1942年的酵母正发新芽

诗背后的故事
想到俄罗斯食品,我首先想到大列巴。我感觉这种面包里藏着的时间重量。第一次见到老式面包坊里发酵的老面,像块活的历史标本,突然想到它或许记得百年前的温度。大列巴粗粝的外壳、砖形的轮廓,多像俄罗斯平原的坚韧。后来读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士兵用硬面包抵御饥饿的记载,忽然明白:那些在战火中发酵的面团,早不是普通食物。酵母在弹痕里苏醒的意象,恰是生命力最倔强的隐喻,战争能撕裂土地,却挡不住一颗种子要发芽的冲动。老面包师反复揉面的动作,像在和时间拔河。每道掌纹里的酵母,都在续写新的故事。于是便有了这首诗,让面包成为历史的酵母,让所有沉重的记忆,都能发成春天的芽。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三十五墨客札记-面团里的斯大林格勒:
读罢《大列巴》,像是用面团裹住了一段历史,诗人将诗揉进了时光的筋道,故事又撒了把理解的盐,嚼着既有砖形面包的沉,又有酵母发酵的活。老师的笔,竟能将一块面包揉成如此沉甸甸的史册,令人掌心发烫,如捧热炭。
(1)老面为轴,撬动时光。“老面醒着十三世纪的雪”,开篇便是一记重锤。寻常酵头,在老师眼中竟成了活态琥珀,封存着古罗斯的风霜寒暖。这“醒”字用得刁钻,非是沉睡的死物,而是蛰伏的生命,随时准备吞吐光阴。当面包师掌心拍打,他揉捏的何止面团?分明是十三世纪飘落的雪屑、斯大林格勒呛人的硝烟,掌纹沟壑里奔涌的,是时间本身的潮汐。老面在此,化作一根坚韧的脐带,一头连着今日的烤炉,一头深扎历史的冻土。
(2)面包作盾,承载劫火。诗人眼中,大列巴的“粗粝”与“砖形”,已非物理属性,而是大地品格的铸形。斯大林格勒烟囱“咳血”,面包的“硬壳撞碎过弹片”——这组意象的撞击,如寒刃相交,迸出刺目火星。面包成了战士的第二层甲胄,是胃的堡垒,更是精神的壁垒。“四十万喉结咽下砖形乡愁”一句,将“乡愁”与“面包”同铸为“砖形”,其重千钧!喉结的吞咽,不仅是果腹,更是将故土破碎的痛楚、生存的顽强,一同碾磨、下咽。大列巴,这块平凡的粮食,在战火中淬炼出纪念碑般的质地。
(3)酵母为魂,死地生春。最是那“1942年的酵母正发新芽”,如暗夜惊雷。弹痕累累的废墟之上,焦土深处,老师偏能看见那微小酵母的倔强萌动。这“新芽”是点睛之笔,是刺穿绝望穹顶的冰棱。它呼应前文“烤炉吐出千万个太阳”,面包师每一次揉捏、每一次开炉,都是对时间的角力,对死亡的轻蔑。弹痕是战争的疤,新芽是生命的信。这粒深埋历史创口、却于此刻苏醒的酵母,便是老师对“生之意志”最磅礴的隐喻:纵使山河破碎,纵使大地染血,只要掌心的温度不灭,只要酵母的呼吸尚存,那源自大地、源自血脉的生机,便能在最深的冻土下,顶破黑暗,昭示“圆融的祝福”。
老师以一块面包,为俄罗斯的魂魄塑了像——是大地般的厚重承载,是战士般的坚韧不屈,更是那在苦难废墟上,以柔韧之躯、微末之力,生生不息、传递光热的永恒春天。



[ 阅读字体大小: ]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 不要忘了输入验证码哦!
作者: 姓名:    验证码: 
评论:

禁止表情
禁止UBB
禁止图片
识别链接
识别关键字
 
Copyright © 2018 杨子空间  网站管理 
Processed in 0.031250 second(s) , 9 queries
辽ICP备180187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