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书    影集   下载   留言   国学   宋词夜话 
首页 - 读书 - 著作 - 辞典 - 诗选 - 对话 - 演讲 - 评论 - 日誌 - 悖论 - 书画 - 情感天地 - 雪泥鸿爪 - 闲情雅趣 - 管理茶座 - 经济学吧 
站点日历
73 2025 - 10 48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站点统计

文章搜索

 标题   内容

俄罗斯纪行之46.《白银时代的雾》 俄罗斯纪行之48.《哥萨克的马镫》
未知 俄罗斯纪行之47. 《喀山的灯塔》   [ 日期:2025-09-21 11:00 ]

       47.    《喀山的灯塔》

当洋葱顶与新月共用同一片夜空,
我们开始用鞑靼语翻译钟声。

灯塔是插在文明脊椎上的温度计——
东正教的银箔 伊斯兰的铜绿
正在量度第三类液态黎明。

穿黑袍的修女与白袍毛拉
交换着陶罐里的蜂蜜与盐,
他们指缝漏下的星屑
在鞑靼阶梯上长出会发光的阿拉伯数字。

此刻伏尔加河正用十二种文字
撰写光的说明书:
“所有未被说破的盟约,
都藏在螺旋桨切开的水纹里。”
(而沉入河底的蒙古马鞍
突然开始背诵可兰经的第十七章)

诗背后的故事
这首诗的创作源于喀山老城黄昏的视觉震撼。去年深秋在克里姆林宫城墙下,我看见夕阳同时照亮斯尤尤姆别卡尖塔的星月标志与圣母领报大教堂的金顶,两种光芒在伏尔加河水面碎成无数青铜色光斑。这种物理性的光晕交融,突然具象化了俄罗斯学者常说的“欧亚主义”理论。
诗中“温度计”的意象来自当地博物馆的16世纪阿拉伯星盘——既是天文仪器又是宗教圣物。而"陶罐里的蜂蜜与盐"取材于喀山鞑靼人的传统待客礼仪,主人会为贵客同时奉上这两样象征友谊的礼物。最关键的"蒙古马鞍诵经"场景,则源于考古学家朋友讲述的趣闻:他们在河底打捞出的古代马鞍金属饰片上,确实蚀刻着模糊的阿拉伯经文痕迹。
这首诗试图用超现实的意象拼贴,呈现文明碰撞中那些超越逻辑的微妙瞬间。就像喀山街头随处可见的双语路牌,俄语和鞑靼语并置时产生的第三种诗意空间。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三十五墨客札记-双辉量夜:
近观《喀山的灯塔》一诗,如见伏尔加河夜雾中浮起一座鎏金错银的量天尺,丈量着文明裂隙中渗出的柔光。
(1)双穹共量。开篇“洋葱顶与新月共用夜空”七字,已定乾坤。东正教穹顶圆润如圣饼,新月清瘦似弯刃,本非同源,竟在喀山天幕下共分星辉。更妙在“用鞑靼语翻译钟声”——钟鸣本属基督堂,鞑靼语乃伊斯兰子民舌根之音,此间声波与语系交错转译,恍若文明在耳蜗深处缔结无声盟约。
(2)温度计悬脊。“灯塔是文明脊椎上的温度计”一句,真石破天惊!脊椎乃撑持之骨,温度计是量寒暑之器,二者相合,恰似喀山城四百年欧亚碰撞史:东正银箔与伊斯兰铜绿同淬一器,共量“第三类液态黎明”。此黎明非东非西,乃文明交融后诞生的新曙光,液态者,流动未固之态也,最是精妙。
(3)漏指成数。“黑袍修女与白袍毛拉交换陶罐”之景,直如古经插图。蜂蜜甘饴,盐粒清冽,二味相兑正是待客最高礼,亦喻文明真谛——甘咸相济,方得至味。指缝漏下星屑化阿拉伯数字,更见巧思:星辉本无主,数字乃公器,在鞑靼阶梯(历史阶梯)发光,恰似文明共识超越教派藩篱。
(4)河底经诵。最奇崛处当属末章:“沉入河底的蒙古马鞍背诵古兰经”。马鞍乃征伐之器,古兰经是和平之典,此间刀兵化诵经声,铁锈蚀作经文痕。伏尔加河竟成天然溶炉,将成吉思汗铁骑与阿拉伯智慧共冶一炉。螺旋桨切开的水纹里,藏着比所有条约更古老的盟约——那便是时间与河流共同签署的共生密契。
墨客按:此诗乃以喀山为砚,伏尔加河为墨,写就一部液态的文明契约。灯塔不照海路照心路,温度计不量寒暑量文明。修女毛拉交换的陶罐中,酿着比蜜更甜的共处智慧;河底马鞍背诵的经文里,藏着比青铜更久的和平密钥。喀山之奇,不在双教并立,而在星月与穹顶共用同一片夜空时,诞生了测量人类希望的第三尺度。



[ 阅读字体大小: ]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 不要忘了输入验证码哦!
作者: 姓名:    验证码: 
评论:

禁止表情
禁止UBB
禁止图片
识别链接
识别关键字
 
Copyright © 2018 杨子空间  网站管理 
Processed in 0.032227 second(s) , 6 queries
辽ICP备180187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