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书    影集   下载   留言   国学   宋词夜话 
首页 - 读书 - 著作 - 辞典 - 诗选 - 对话 - 演讲 - 评论 - 日誌 - 悖论 - 书画 - 情感天地 - 雪泥鸿爪 - 闲情雅趣 - 管理茶座 - 经济学吧 
站点日历
73 2025 - 10 48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站点统计

文章搜索

 标题   内容

读首词再睡(第22夜) 读首词再睡(第24夜)
未知 读首词再睡(第23夜)   [ 日期:2025-09-23 19:48 ]

       2019年11月12日,星期二,晴。
各位朋友晚上好!
今晚我们读冯延巳的《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这是一首闺怨词。
上片咏草起兴,以芳草喻离恨,接着写女子凤楼独居的愁苦。下片转写梦境,再写醒后景象和动作,进一步表现女子怨愁。语言清新雅丽,笔法离合自然,摆脱花间词人对女子容貌与服饰的描绘,转向刻画女子内心感情,在词史上颇有影响。宋时周文璞就说:五代词“只有五字绝佳:‘细雨湿流光’,景意俱妙。”近人王国维认为这五个字能“摄春草之魂”。
细雨浸湿了光阴,芳草年复一年和离恨一起生长。烟霭锁住的凤楼无限往事,渺渺茫茫。看着有鸾鸟图案的铜镜,绣着鸳鸯的锦被,思念往事,寸断肝肠。
    任凭梦魂飘荡,一觉醒来杨花落满绣床。薄情负心的人呀,我半掩闺门,你却不来,夕阳西下,辜负春宵,洒下泪珠几行。
闺怨是我国诗歌,特别是词的重要主题,一般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写的人很多,男的女的都有。白居易、温韦、柳永、晏欧、李清照、朱都写过。女人写的一般就是自己的“闺怨”。女人特别适合写词,她们感情细腻,容易入词,加上些幽怨,就更让人哀怜了。欢乐的女人身上词的意味要少些,感情细腻,而又处境不佳的女人身上词的意味就更多了。她思念丈夫或情人时,词的意味就更多,更缠绵,更动人心弦了。这可能就是没有和李杜比美的一流女诗人,却有和苏辛比美的女词人的原因。男人借女人口气写的闺怨词,有真同情女人闺怨的,大多是借此写自己怀才不遇或生不逢时等怨情。这首词里就有作者望着细雨中青草生出的“怨望”之情或伤春之情,借着闺怨在词中抒发出来。男人模仿女人口气写出来是猜出来的,总不如女人有体悟写出来的好。但在隐喻上比女人写出来的好,读男人写的闺怨词要注意看词中有无隐喻。
纯闺怨词抒发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我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皇朝历史,传统习俗重男轻女,对女性极为不利,导致闺怨不断,表达闺怨的诗词就多。远的不说,20世纪最有名的2个文人,鲁迅、郭沫若的结发妻都是从结婚到去世一直守活寡,朱安守了41年,张琼华守了68年。这两个女人认谁了“生是丈夫的人,死是丈夫的鬼”,嘴里从不说丈夫不好,但一个人时能没有闺怨吗?想一想中国几千年来这样的女人有多少?旧式妇女大多不识字,写不出词来,识字的就可能写出来,还有多情的男人替她们写出来,有的我们就看到了。我这里说鲁郭二位不是不敬,吴冠中说过,1000个画家也赶不上1个鲁迅。20世纪中国文坛找不到一个郭沫若那样的全才。他们必有他们不得不那么做的理由。他俩对我国文化的贡献谁也敢低估。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就是鲁迅写的,在刻画国民性格的深刻和准确上没有谁能超过鲁迅;第一本像样的诗集是郭写的。郭除诗外,戏剧、历史、考古都有成绩。再说了,还有人认为文才和私德是可以分开看的,渣男怎么了?渣男也能写出好作品。
闺妇这个词让我想到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一个区别:传统社会人的感情专一,工作不专一;现代社会人的工作专一,感情不专一。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最重要、最主要的区别是传统社会做事效率低,现代社会做事效率高。效率高是什么造成的呢?是分工。
分工理论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体系中居首要地位,是他那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国富论》的逻辑起点和贯穿全书的主线。我主译过这本书,正好分工这部分由我翻译,所以对斯密的分工理论比较了解。斯密在细心观察制针行业后写道:“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天内制造20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造出今天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造出来的数量的二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也制造不出来。”什么意思呢?就制针而言,没有分工,一个人完成制针的全部工作,无论谁也制不出20枚针,甚至1枚也造不出来,把制针工作分解为几个工序,每人只做一个工序上的工作,如截断铁丝、磨尖针头、针尾打孔,经过分工合作,每人每天制针的平均数量就会几十倍,几百倍地增加。人们工作的任何领域都可以通过分工提高效率。有了分工,人们长期做一个工序上的工作,就会做得专业,就会提高效率。
进入20世纪,分工的效率可由学习曲线直观表示:

学习曲线的道理几千年前人们就明白,就是:“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但是如何量化,却是20世纪的事情。很多人说学习曲线是自己最先发现的,我们不去理会了。学习曲线是从生产飞机中得出来的,人产发现,生产第1架飞机的时间成本是K,生产第2架的的时间成本就会下降20%,生产第4架时又会下降20%,即,产出增加一倍,时间成本大约降低20%,或者说无论生产第一架飞机的时间是多少,第2n架用时只是第n架的80%。这种在重复的生产某一产品时,随着产量增加,单位产品用时有规律降低的现象被称为学习效应,这个规律存在由一切重复生产或活动中。只是学习效率有所不同。
学习曲线公式是幂函数(指数小于0),但幂函数的指数是一种对数形式:
Yx=Kx^n
其中:
x=单位数量
Yx=生产第x个产品所需的时间
K=生产第一个产品所需的时间
n=lgb/lg2,其中b=学习效率

任何人都有一条学习曲线,或叫经验曲线,不管他意识到没有,就是第一次做某事时用的时间消耗的精力和物力都多,第二次做同样的工作,所用的时间和消耗都会下降,第四次又会比第二次下降,会一直下降下去,直到趋近于零。例如,我刚上讲台讲《管理学》时,讲一节课要备课好几天,拿着讲稿还怕讲不好,现在讲《管理学》,上课路上想一想就行了,一页纸也不拿,什么也不用看,还都说讲得好。
这也是分工力量,我连学带讲《管理学》41年,再备课不怕别人笑话,怕自己笑话自己。如果全社会的工作都经过细致分工,事事都由专业人士做,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就高了。这就是分工会使国家变得富裕的道理。
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农民没有分工,他种地打粮食,有吃的了,媳妇织布,有穿的了,他又是半个瓦匠,能盖房子,有住的了,基本不出村,走路就行了,衣食住行都自己做了,效率必然低,几千年都没有太大发展。我下乡时很多农民还住泥草房子,播种方式和两千年前一样,还用锄头和镰刀,好多村民一年不离开土地、不出村子。介绍对象时,常把“那小伙子,一年365天,一个工不耽误”当好话说给女方。现代社会不同了,有了分工,有了建筑式、有了专业裁缝、有了专业厨师、有了专业人士研究出汽车、高铁、飞机、手机...效率就起飞了,可以说分工越来越细,效率越来越高。
分工的事说多了。现在说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感情专一不专一的事。
传统社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娶啥样的都认,离婚极少,现代社会离婚就多了,一言不和,就可能离婚。加缪说现代人特点时指出两点,读报和通奸。用当代话说应是玩手机和婚外情。中国性社会学之父潘绥铭教授去年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国的婚外恋,无论男女比例都在上升,大概是平均每7.5个妻子和3个丈夫中就有一个曾经出过轨。”你可能说,有那么多吗,我身边怎么没有?那是你没看见。落马的贪官哪个没有小三?现在男人炫耀成功都有比身边女人的,真离婚倒不一定,但希望家中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的大有人在。
按弗洛伊德的理论,性是人类的第一动力,也是各种精神疾病的第一原因。他强调得有些过头,但不无道理。现代社会无论男女,婚姻是自由的,至少刚结婚时双方条件是对等的,不会差得太多。要想保住婚姻,就要让爱情与时俱进。不能结完婚就万事大吉了,要让对方永远爱自己,不能一时配得上对方,要一直配得上对方,一直保持对对方的吸引力,比如,女的不能结婚后就不打扮了,男的不能结婚后就袜子几天不洗不换了,这可能有点累,但必须这么做。男女都这么做的结果,也会带来社会进步。现代社会,你不努力,对方就可能换人。现代社会,怨男怨女都少了,怨妇词也少了。没有什么好怨的了,要怨,就怨自己吧!
明天见!
晚安!



[ 阅读字体大小: ]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 不要忘了输入验证码哦!
作者: 姓名:    验证码: 
评论:

禁止表情
禁止UBB
禁止图片
识别链接
识别关键字
 
Copyright © 2018 杨子空间  网站管理 
Processed in 0.031982 second(s) , 9 queries
辽ICP备180187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