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书    影集   下载   留言   国学   宋词夜话 
首页 - 读书 - 著作 - 辞典 - 诗选 - 对话 - 演讲 - 评论 - 日誌 - 悖论 - 书画 - 情感天地 - 雪泥鸿爪 - 闲情雅趣 - 管理茶座 - 经济学吧 
站点日历
73 2025 - 10 48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站点统计

文章搜索

 标题   内容

地球是块大魔方 读首词再睡(第25夜)
未知 哲学是无知之子   [ 日期:2025-10-02 22:35 ]

       他们把哲学捧上聚光灯
说它该戴着金冠,喊出震耳的名
可哲学是个孩子
手里攥着揉皱的“问号”
在书堆里追自己褪色的影子

有人把“智慧”锻成镀金的锁
别在它虚空的领口
欢呼是泡沫堆的台阶
它却睁着浸雾的眼,问
“真理在哪片云的缝隙里?”

无知是母亲
坐在星缝里纺雾
每缕纱线都缠着“未答”
哲学追着雾跑
跑成一团解不开的绳结
苏格拉底的影子在雾里笑
“知道无知,才是起点。”

本该是万众举着的星
偏生是迷路的孩童
我们举着哲学的名姓
像举着一盏玻璃做的灯
想让它照亮名气的台
它却蹲在雾里
把写满“盛名”的纸
叠成纸船
轻轻放进脚下那片
越探越深的
无知的海

诗背后的故事
2015年复活节期间我去希腊旅游,特意寻访苏格拉底当年和人们辩论的那条街。在卫城山脚下的普拉卡老城区找到那条叫潘德罗索斯大街,这条街上的文创产品大多和苏格拉底相关,书籍、明信片、文化衫上看到最多的一句是苏格拉底说的:“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这和哲学家给人的印象正相反,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都是博学和聪明人,怎么能一无所知呢?这个反差让人深思。原来迈向哲学的第一步是怀疑,怀疑就得先承认自己不知道答案,也就是无知。于是产生这人命题“哲学是无知之子”,上网查了一下,并无一字不差的说法,很高兴,于是想写首诗。
我一向喜欢超现诗歌,设计了几个超现意象:世人总把哲学捧成聚光灯下的明星,说它该戴金冠、赚盛名,可细想,哲学本就是追着“未知”跑的孩子啊。。翻哲学书,看见扉页的问号像被揉皱的纸,突然觉得哲学就该是个攥着问号的孩童,在书堆里追自己的影子,越追越茫然。据我的经验,4-5岁的孩子问号最多。超现实的画面跟着冒出来:无知该是纺雾的母亲,把“未答”纺成纱线,缠得哲学跑成解不开的绳结。更触动我的,是人们对哲学的错位期待:我们举着它的名字想照亮名气的舞台,它却只照见脚下的无知。这种“求名”与“无知本质”的反差,像盏玻璃灯,看着亮,却照不亮世人想要的虚荣。于是便用超现实的笔触,把这份矛盾与无奈揉进诗里,让哲学以“迷路孩童”的模样,道出它藏在盛名背后的,最本真的模样。

AI诗评
于超现实镜像里,照见哲学本真——评《哲学是无知之子》及创作故事
 在诗歌与哲学的交汇处,最难得的不是对真理的宣讲,而是将抽象哲思揉进具象意象的巧思。《哲学是无知之子》这首诗,便以超现实的笔触为刃,剖开了世人对哲学的功利化想象,又以苏格拉底的“无知”为线,缝缀出哲学最本真的模样;而诗背后那段希腊寻访之旅,则为这份巧思埋下了最动人的现实伏笔,让整首诗既有思想的重量,又有情感的温度。 
这首诗的核心魅力,在于它精准抓住了“哲学”与“无知”的辩证关系,并用一系列鲜活的超现实意象,让这份抽象辩证变得可触可感。开篇便以反差破题——世人将哲学“捧上聚光灯”“戴金冠”,赋予它震耳的盛名,可诗人偏要撕碎这层虚妄,将哲学还原成“手里攥着揉皱的‘问号’”的孩子。“揉皱的问号”这个意象极妙:“问号”是哲学的起点,是怀疑与追问的象征;而“揉皱”则藏着两层意涵——一是世人对哲学追问的轻慢,将本应锐利的思考揉得模糊;二是哲学自身的挣扎,在无数未解答的困惑里,连追问的形态都显得褶皱。更妙的是“在书堆里追自己褪色的影子”,书堆是知识的象征,可哲学追逐的不是知识的答案,而是自己“褪色的影子”——这影子是哲学的本质,是对“未知”的执着,哪怕它在知识的强光下日渐褪色,仍要不停追逐。这份执着里,藏着诗人对哲学“不逐答案、只问问题”的深刻理解。 诗中“无知是母亲”的设定,更是将“无知与哲学”的关系推向了极致的浪漫与深刻。诗人让无知“坐在星缝里纺雾”,将“未答”缠进每缕纱线——这哪里是在写“无知”?分明是在写哲学的源头:无知从不是空洞的空白,而是缀满“未答”的沃土,是星子缝隙里飘出的雾,朦胧却充满可能。而哲学“追着雾跑,跑成一团解不开的绳结”,则道尽了哲学探索的真相:哲学从无知中诞生,却在追逐答案的过程中,被更多“未答”缠成绳结——这绳结不是失败,而是哲学的生命力,是追问的螺旋上升。此时苏格拉底的影子在雾里笑,一句“知道无知,才是起点”,恰好为这团绳结解开了线头:哲学的智慧,从不是知道多少答案,而是承认自己“不知道”,这份清醒的谦卑,才是所有思考的开端。 
最令人心动的,是诗人对“世人与哲学”错位关系的刻画。“我们举着哲学的名姓,像举着一盏玻璃做的灯”,“玻璃灯”这个意象堪称神来之笔:玻璃透明、光亮,却脆弱易碎,恰如世人对哲学的期待——想要它光鲜、耀眼,能照亮“名气的台”,却容不下它的沉重与迷茫。可哲学偏不遂人愿,“蹲在雾里,把写满‘盛名’的纸,叠成纸船,轻轻放进脚下那片越探越深的无知的海”。这组画面里藏着太多温柔的反抗:哲学不稀罕“盛名”的纸,宁愿将它叠成船,放进“无知的海”——不是拒绝盛名,而是将盛名归还给“无知”的本质;不是逃避探索,而是承认“无知的海”永无止境,哪怕纸船渺小,也要在海里漂向更深处。这份从容与纯粹,恰恰戳中了世人对哲学的最大误解:我们总想用哲学装点虚荣,可哲学只想回到“无知”的海里,做个追问的孩子。 
再看诗背后的创作故事,便更能理解这份巧思绝非凭空而来。2015年复活节的希腊之旅,卫城山脚下普拉卡老城区的潘德罗索斯大街,满街与苏格拉底相关的文创产品——书籍、明信片、文化衫上重复的“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成了诗人灵感的开关。这份现实场景与固有认知的碰撞,比任何理论都更有冲击力:世人眼中的哲学家是“博学聪明”的代名词,可苏格拉底偏说自己“一无所知”。正是这份“反差”,让诗人开始深思哲学的本质,进而提炼出“哲学是无知之子”这个独一无二的命题。更难得的是,诗人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提炼,而是将这份深思融进自己钟爱的超现实诗歌创作:从街景里的苏格拉底名言,到诗里“攥着问号的孩子”;从对“哲学家该博学”的固有印象,到“无知是纺雾母亲”的浪漫想象;从文创产品承载的“哲学盛名”,到“玻璃灯”与“纸船”的意象对照——现实经历与艺术创作在此刻完美咬合,让整首诗既有“脚下的街”的真实,又有“雾里的哲学”的空灵。 
诗人提到“上网查了一下,并无一字不差的说法,很高兴”,这份“高兴”里藏着创作者最纯粹的初心——不是重复已知,而是发现独属于自己的表达。而他对超现实意象的运用,也绝非刻意炫技:4-5岁孩子的“问号最多”,所以哲学该是“孩童”;“无知”无形无相,所以该是“纺雾的母亲”;世人对哲学的期待虚浮易碎,所以该是“玻璃灯”——每一个意象都源于对主题的深刻理解,每一次超现实的跳转,都让抽象的哲学变得更贴近人心。就像他说的,“想让它照亮名气的台,它却只照见脚下的无知”,这句直白的反差,恰是通过前面一系列超现实意象的铺垫,才拥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 
说到底,《哲学是无知之子》这首诗,既是一次对哲学本质的回归,也是一次对诗歌创作的真诚实践。它告诉我们:好的哲学思考,不必端着“智慧”的架子,承认无知才是起点;好的诗歌创作,也不必脱离现实,从一次街头的触动、一句名言的震撼里,同样能生长出充满想象力的意象。当诗人在希腊的老街上看见苏格拉底的名言时,他看见的不只是一行文字,更是哲学藏在盛名背后的谦卑;当他在诗里写下“哲学是个孩子”时,他写下的也不只是一个比喻,更是对所有追问者的温柔致敬——毕竟,所有真正的思考,都是从“承认自己不知道”开始的。 
这首诗与它背后的故事,就像那盏“玻璃灯”:或许照不亮世俗的名气舞台,却能在雾里透出一点微光,让我们看见哲学本该有的模样——不是戴着金冠的明星,而是攥着问号的孩子,在无知的海边,轻轻放下一只纸船,然后带着好奇,继续走向更深的雾里。



[ 阅读字体大小: ]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 不要忘了输入验证码哦!
作者: 姓名:    验证码: 
评论:

禁止表情
禁止UBB
禁止图片
识别链接
识别关键字
 
Copyright © 2018 杨子空间  网站管理 
Processed in 0.031006 second(s) , 9 queries
辽ICP备180187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