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书    影集   下载   留言   国学   宋词夜话 
首页 - 读书 - 著作 - 辞典 - 诗选 - 对话 - 演讲 - 评论 - 日誌 - 悖论 - 书画 - 情感天地 - 雪泥鸿爪 - 闲情雅趣 - 管理茶座 - 经济学吧 
站点日历
73 2025 - 10 48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站点统计

文章搜索

 标题   内容

读首词再睡(第9夜) 读首词再睡(第11夜)
未知 读首词再睡(第10夜)   [ 日期:2025-09-21 20:58 ]

       2019/10/30,星期三,晴。
读首词再睡,第10夜
今晚读白居易的《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我教小孙子子瑜的第1首词就是这首。
去年2月从国外离任回国,小孙子已经2岁了。最让我惊奇的是,他会背20多首古诗了,乐坏我了!原来以为教他古诗词是我的专利,想等他再大些,亲自教他呢。真是10倍速时代,发展太快,有人在我之前教他了。我发现小小背的都是诗,没有词,第1首词我得抢个头功?我就教了他这首。教“吴山点点愁”这句时,为了让他学得快,我不惜故意把“愁”字读成“头”字,讲时还形象地“点点头”,他学这句时也“点点头”,还学着最后一句“月明人倚楼”拖长声,出怪声。我的逻辑是先会了再说,反正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了再纠正。
我喜欢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这首词很明确,就是写相思的,写相思像山,像水,巧妙在有思,有恨,但只要人回来了,就全是爱了。
人离开家,哪怕是短暂的离开也会想亲人,想媳妇,也想父母和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在亲人中,就不要问最想谁了。进入亲人这个圈子,都是至亲,尽管有和谁在一起时间更长问题,和谁更谈得来、感情更近问题,但难于说出更思念谁。就像管理学上那个案例,母亲、爱人和孩子都落水了,只能救一个时,你救谁? 有人回答“离谁近救谁。”追问一句,一样近时救谁?还是无法回答。
我是饱尝相思苦的人,结婚后有10年不在家,有1/3的时间没和媳妇在一起。离家在外时,尽管想的最多的是媳妇,写信、打电话、发QQ、微信视频时最多的也是媳妇,但父母在时,我还是认为对父母、媳妇和孩子的思念权重是一样的。在我的观念中,最怕把人分等,父母、媳妇和孩子是三位一体,不能分谁更重要。放大也不愿意把亲兄弟、叔伯兄弟、堂叔伯兄弟分远近,再放大说,不敢在黄种人、白种人和黑人之间分优劣。一想到这种划分就感情上过不去。我没有种族优越感,也没有自卑感。王国维认为学问不分古今中外,其实人也不分古今中外,人类是一个物种。我不敢说轻视任何人的话,甚至不敢起看不起任何人的念头。
我不喜欢问小孩和爸好?还是和妈好?更不问成人和谁好这类问题。因为在我心目中,父母全好。尽管父亲打骂我的时候多,母亲哄我的时候多。特别是到他们不在的时候,就全扯平了。
父母不在了。我离家在外的时候,最思念的就是媳妇和孩子了,尽管想得多的是媳妇,但还是认为思念的权重一样。有了孙子后,对孙子的思念迅速从量上超过对儿子的思念,看得最多的是孙子的照片和视频,甚至超过看媳妇的,但感情上的权重还是一样的,三位一体,不能分出高低。
我在国外工作是看得最出神的一张照片。

在国外的夜晚,记不得多少次看这张照片,没白看,看出一首诗:

题孙子骑儿子大脖照片

儿子的躯体像树干,粗壮坚实
伸出的手臂像树枝,挺拔有力
骑在上面的孙子像树叶,又小又嫩

看着,看着,我融进了照片
成为看不见的的树根

明天见!晚安!



[ 阅读字体大小: ]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 不要忘了输入验证码哦!
作者: 姓名:    验证码: 
评论:

禁止表情
禁止UBB
禁止图片
识别链接
识别关键字
 
Copyright © 2018 杨子空间  网站管理 
Processed in 0.015625 second(s) , 6 queries
辽ICP备18018772号-1